我的入托日志
湖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时间:2022-08-22 10:08
编者按
面对早教托育实践中最常见的婴幼儿入托适应等问题,孩子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老师的教育策略又是什么?本文根据教师观察记录整理,主要通过儿童的视角进行展现。
第一天:“我不想上学”
早上,妈妈轻轻掀开我的被子叫我起床:“今天是第一天上托班的日子,不能迟到哦!”“不要不要!我正在和艾莎公主跳舞呢!”揉着朦胧的眼睛,看到妈妈拿了新衣服和新书包递给我。原来今天我就要去妈妈说的那个“有很多朋友、很好玩的地方”。
到了托班门口,一位穿着白色衣服的阿姨(他们说那是医生阿姨)要我张开小嘴巴让她看看,然后我就被送到了一位穿着红色衣服的老师那里,她热情地拥抱了我,爸爸妈妈跟我挥手再见,可我不想他们走,着急得哭了起来。老师把我抱进了一个房间(他们说那叫教室),温柔的告诉我“爸爸妈妈会早早地来接我,如果想他们了还可以打电话。”我还是有点伤心,哭了好一会才停。
这里有好多玩具啊,可妈妈不能陪我玩!这里还有好多小朋友,可我一个也不认识……我想妈妈,我希望妈妈能陪我一起上幼儿园!我又哭了,趴在窗口上想找一找妈妈,可我找不到,于是,我哭得更大声了……红色衣服老师抱着我,她的怀抱很暖、很紧;她跟我讲艾莎公主的故事,她的声音很轻柔、很好听。
我一整天都跟在红色衣服老师的身后,她好厉害,会唱歌、会画画,她的手指还会变魔术,她告诉我她叫肖肖老师,班上还有牛牛老师和李老师,在托班的时候老师们都会陪着小朋友游戏,帮助小朋友照顾自己。
吃过晚饭不久,妈妈终于来接我了,我好开心,奔跑着投入了妈妈的怀抱里。
照护心语
新入托的孩子会表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在情感和需求。拥抱、倾听、游戏等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新的情感依恋,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第二天:我不想在幼儿园睡觉
虽然答应了妈妈今天不哭,但是当妈妈跟我说再见的时候,我还是流下了眼泪,我真的不想和妈妈分开。
吃完早餐,肖肖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小鸭子的手指游戏,我很喜欢听音乐,一下子就学会了,肖肖老师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午睡时间,李老师给我换了干净的纸尿裤,然后带我来到了自己的小床。平时我都是摸着妈妈的耳朵闻着妈妈头发的香味睡着的,我好想妈妈呀,我忍不住又在小被子里哭了起来。李老师听见了,把我从床上抱到了她的怀里,她身上也香香的,虽然和妈妈的味道不一样,但好像也挺好闻的,慢慢我好像也睡着了,等我醒来,我的小鼻子闻到了饼干的味道。没错,下午点心就是我最爱的“牛奶小饼干”。吃饼干的时候我身边的同桌亮亮吃的满嘴都是,我看着他的样子觉得很好笑,我笑了,他也笑了起来……
照护心语
午睡时,尊重孩子的需要和个体差异,带着依恋物入睡、妈妈般的怀抱、熟悉的童谣等是帮助他们获取安全感、萌发午睡意识、与小床建立亲密联系的途径。
第三天:不能抢玩具
早上起床的时候,我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不哭了,我只睡觉的时候哭一下。”妈妈听后笑了起来。原来我变勇敢了,我妈妈这么开心呀!跟妈妈分开的时候,我趴在了肖肖老师身上,忍住不看妈妈,就不会哭了。
来到了教室,我发现教室里又多了一个“拔萝卜”的新玩具,我正准备过去玩,没想到有一个叫球球的小朋友比我快了一步,可我还是很想玩,就和球球抢了起来,老师赶来,分别抱了抱我们,要我们握了握小手,告诉我们在班上应该分享玩具,每个人都可以玩,但是要轮流,谁先拿到谁先玩,另外一个小朋友可以等待或者先玩另一个玩具。我想了一会儿,又选了另一个看起来很好玩的玩具。
照护心语
活动中,教师及时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游戏行为,有效引导孩子习得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逐步体会集体游戏的快乐。
第四天:甜甜的彩虹
今天跟妈妈说再见的时候,看到妈妈笑眯眯的,我也笑眯眯的。
老师们在户外的草坪上,变出了一个很好看的超大“彩虹伞”,让我们每个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牵起伞的边。我和球球都喜欢蓝色,我们是好朋友,所以要站在一起玩。彩虹伞一会儿高一会低,我们的头发都被吹的东倒西歪,彩虹伞吹的风真大,球球被风吹倒的样子好好笑,大家在一起好开心。我突然觉得彩虹伞好漂亮,像彩虹色的棒棒糖一样,那它应该也很甜!
照护心语
提供开放自由的游戏空间和轻松愉快的游戏内容能帮助孩子减少分离焦虑、形成良好情绪情感。
第五天:我想上托班了
今天放学,我告诉妈妈我有很多好朋友:无所不知的跳跳,离不开奶嘴的萌萌,坐不住的犇犇,声音超级大的明明……在托班,我有时候会哭,有时候会笑,但是老师都说我长大了!我可以做很多事情呢,比如画画、听故事、捏黏土、跳圈圈、吃饭、睡觉、洗手等等。想到这里我好像有点想念我的老师们了。
“妈妈,明天还能上托班吗?”
“明天是周末,过两天再上学哦!”
“可是我有点想我的老师们了……”
“哈哈哈哈。” 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照护心语
营造宽松、舒适的家庭式托育环境,照护者耐心引导、细心呵护、用心关爱,能够有效帮助孩子建立新的依恋情感,完成从“小家”走进“大家”的跨越。